【佘氏网新闻】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中华佘氏网 2013年9月10日 佘氏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

鄂州黄州两岸三地佘氏资料

      黄州、鄂州佘氏均为起公后裔,曾经四次合修宗谱。 黄州佘氏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亘初公(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为始祖。鄂州佘氏共二支,一支是以永成(统宗为31世)公之子 坦 公( 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为始祖的白浒镇(武邑白浒镇及今鄂州白浒镇)佘氏,一支是永昭公(统宗为31世)支,以可才公次子 瓒 公 (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 为始祖 鄂州市区(武邑今鄂州) 佘氏。现将黄州鄂州佘氏资料一并附上。

      资料整理:佘兆平


      一.黄州佘氏资料

      一. ( 黄州亘初公支)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亘初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

      本次资料的整理由植能主持,植向主编,昆明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

      《黄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亘初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详见附表) ,至此黄州佘氏由铜陵到黄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黄州佘氏系宁六公的后裔。黄州佘氏始祖亘初公,宁六公次子,岁贡生。明朝永乐年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教育局长)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为15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二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xǐ)。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前辈与宗弟佘懋照商议创修宗谱以联远近。我祖讳亘初公迁徙黄冈数百年,传至我辈(懋)十二代人。无据考察,前人传说不一,一曰江西筷子街、一曰江西瓦口埧。本源不清,无从作手,全凭佘氏八大房各房自立孝单,颠倒错乱。经懋维、懋照二位老人的倡导,八房各选房长一名编成墨谱,以至长幼尊卑不再紊乱,各房发一本,视为一修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鄂城宗亲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带着泰良公(统宗58世 鄂州白浒镇27世)在清道光年间从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时请回的老谱,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懋维(统宗55世黄州13世)老人。老谱记载我祖亘初公的祖父荣四、父亲宁六,这才知道我祖亘初公由铜陵迁楚北。懋维老人,当时热泪盈眶:我们找到祖宗了。盛情款待升香、阶香二位宗亲,并拟商合修佘氏宗谱(二修),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完成合修盛举。

      民国六年,1917年佘懋维之子德栋与宗侄裕朗提议修建佘氏宗祠,得到佘氏家族的拥护,宗祠落成后又于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

      1995年在以佘太华老人的倡议下,并以其保存的光绪辛卯年《佘氏宗谱》为据,于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黄冈佘氏为书香门第。自亘初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两朝谱中记载:有太学生九人、贡生七人、癝生3人、庠生23人、武庠生1人、儒林郎3人、修职郎4人、登仕郎3人、六品军功1人、同知州3人       。

      近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人文蔚起。佘裕庸、佘泰藻叔侄参加首义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佘植安、佘云向父子,跟随李先念、张体学、漆先庭、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粉碎朱怀兵反革命围剿实现五师突围。解放后佘云向任恩施地区医院院长;佘汉卿(太冕) 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班长到师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任湖北丹江口水库工程指挥长兼党委副书记;佘细同1941年参加新四军,在新洲县孔夫子河部队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用机枪扫射敌人终于中弹殉国。部队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解放后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佘少良(诒良)(同济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聘请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科,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佘植华(长春市秋林集团党委书记。)、佘云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某部营长)、佘朝东(云腰)(湖北省十堰市建工集团总经理)、佘植海(1962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1990年被选入中国高级医师,录入中国国际名医,中国当代名医辞典。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佘云友(湖北省高等级公路武黄管理处处长兼党委书记)、佘植清 (北京大学毕业硕士生学位,北京航天工业部核研究所) 、佘植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湖北力欧复合石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东莞荣合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劲松(云杰)(湖北大学毕业,湖北省十堰市燕良大酒店总经理) 、佘号兵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学院毕业,惠州市石油公司经理)、佘从喜 (武汉大学毕业,武汉市第八建公司总经理) 、 佘育华、佘云焱 等人都是从黄州走出的佘姓后裔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佘陈陈创办《www.佘氏.com》网站建立佘氏第一品牌。佘仲清 (现任黄冈市开发办公室主任)、佘植江 (大学本科黄冈市黄湖劳教农场生产科科长) 、佘昆明(湖北宏鑫建设集团项目经理)等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黄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黄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二. 《佘氏宗谱》合修谱序(一九九六年版)

      清咸丰年间,武黄蕲邑各修宗谱一次,世派不同,没有合修。清道光年间葛店白浒镇泰良公贸游至安徽大通镇祖祠捐款,请谱回鄂州。

      清光绪十一年鄂城升香、阶香两位前辈不忘木本水源之恩携谱走访黄冈深得懋维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自葛店白浒镇、阳新、浠水、麻城,本着唯步艰难之念,勇往直前之情,履霜雪,越山河。会商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撰修宗谱。用心血与汗水,用坚韧与真诚,用勤劳与智慧历时七个寒暑完成武黄人才玉板收集的历史巨著(除麻城、阳新)把大江南北超、起二祖后裔谊联在一起。开创了佘氏历史的新纪元。三位前辈已成古人,但他们的功绩永存,他们伟大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情操永远留在后辈心中。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局动乱。三修宗谱没有合修。民国九年以前武、黄各修一次,浠水随后续修一次。

百年后,太华叔继承曾祖懋维、祖父德栋前辈遗志,在极左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珍藏光绪辛卯年宗谱,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宗孙云双,亲访四县市,会访鄂州、葛店白浒镇、浠水、新洲,又把武黄、蕲邑超、起二祖后裔近三千名谊联在一起。为佘氏历史进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四县市宗亲代表盛会禹王城,欢聚一堂共商续修宗谱大计,产生修编委员会。大家决心不负先祖及众宗亲厚望,尽心尽力完成此项历史重任。各支紧密合作,编委全体工作人员废寝忘食,风餐露宿,远採近稽,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风格之高,精神可嘉,魅力何在,翻阅老谱倍感亲切。二修、三修佘氏宗谱的老前辈,他们的后裔恰恰是四修宗谱的主要成员。懋维、德炘、裕璜撰修宗谱,披荆斩棘、拓荒在其前,太华、植玉、云琪续修宗谱辛勤耕耘步其后。德悌、德谦、德灿、德清四位前辈三修宗谱续其始,他们的后裔太海、太荣、植胜、植海四修宗谱修其中。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修宗谱太炎、植清、锦章、华云领导有方以及植寿、锦春、诒年通力合作历时九个月告竣。资金不足、台北佘鹏、北京海林、十堰朝东以及华山植焱、云发、水林、松林、云全、云焱、云堂、云亮世幼、万年,慷慨解囊提供重资赞助。在其带动下,四县宗亲三百余人满腔热情踊跃赞助近五万元。为了感谢佘氏门中的有志之士,略叙肺腑之言流芳百世。

四修宗谱将赴梨枣,全国佘姓一脉相传,瓜麸绵绵,枝繁叶茂,远迁散失,在所难免后世有志之士补之、增之,统而合之是吾厚望。

                                                                                                                                        时一九九六年孟春月吉旦

                                                                                                                             四修宗谱总编三十六世孙植向顿首拜譔

      三. 黄州佘氏迁徙考

      黄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县学教谕,由铜陵到黄州上任,举子定居黄州至今。

黄州佘氏以亘初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廿余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 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黄州《佘氏宗谱》始修于清咸丰十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修(二修)。民国八年由德栋、裕朗主持三修佘氏宗谱。1996年将黄冈、鄂州、浠水、新洲、葛店白浒镇、南陵六县市宗亲谱联在一起完成了近百年来的四修宗谱。

      黄冈鄂州佘氏同宗同源。佘亘初、佘可才叔侄俩是从大通镇走出来的佘氏精英。明永乐癸未元年由岁贡生、恩科举人会试乙榜,佘可才公为黄州府训导,佘亘初公为黄冈县教谕(教育局长)。佘可才公调南京考功郎中继升左通政,为朝中天官。佘可才之子廷赞公居鄂州至今。黄州、鄂州一江之隔,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1996年四修宗谱,以后两地宗亲来往密切,吉相庆 ,凶相问,冠娶相告,亲情更浓。

      黄州《佘氏宗谱》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黄冈铜陵两座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城市,两座城市同饮一江水,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黄冈地处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 、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港湖农场,版图的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主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慧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

      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靠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连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以及建设中的黄冈长江大桥和九江二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麻武高速、武英高速、大广北高速以及建设中的麻竹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更是全国十二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红色旅游的主体。文明全国的黄冈高中,有一百多年的教育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学子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亲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 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州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家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的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黄冈始祖亘初公之侄)官至吏部侍郎,被朝中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宗、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宗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始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中。康熙大悦,次日便见佘合中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祜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四、黄州佘氏(亘初公支)世序

      黄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3.酉4.宁5.拊6.海7.晟8. 傳9.休10.熙11.殷 12.武

      13.约14.仲祥15.荣保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 祥甫27.彦华28.胜宗29.起30.道通31.永昭32.思礼33.远34.甫明35. 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40.成一41.荣四42.宁六43.亘初 44.陆45.寿 46.凤 47.霄48. 传49. 奇

      50.应祥51.思华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 60.云61.诒62.世63.守

      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

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佘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亘初【43-20】  宁六公次子  岁贡生  明永乐元年(1403)授黄冈县学教谕  黄州佘氏始祖

 娶邹氏     公妣葬大崎山侧

子三:上陆  中陆  下陆



《黄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廿二世2660人,分别为:一世 亘初公,二世3人,三世3人,四世21人,五世30人,六世33人,七世15人,八世20人,九世41人,十世(应)49人,十一世(日)65人,十二世(庆)45人,十三世(懋)109人,十四世(德)141人,十五世(裕)220人,十六世(泰)296人,十七世(植)486人,十八世(云)601人,十九世(诒)376人,廿世(世)81人,廿一世(守)23人,廿二世(臣)2人。目前黄州廷赞公后裔约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新沟、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均为禹王城迁出)。





                五.黄冈县禹王城佘氏迁徙繁衍表   黄冈佘氏源自铜陵。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亘初公授黄冈教谕,由铜陵大通镇佘家大院来黄冈上任定居黄冈至今。列表如下      

 

 

 

统宗 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先祖名讳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先祖名讳   繁衍人数   统宗系目   历代系目   子系系目   世派   繁衍人数      

 

1   昭元   19      敏   37   14      念六      55   32   13   懋   109  

2   考   20      廷玉    38   15      小十五      56   33   14   德   141  

3   酉   21      钦   39   16      万二      57   34   15   裕   220  

4   宁   22      荣华   40   17      成一      58   35   16   泰   296  

5   拊   23      志   41   18      荣四      59   36   17   植   486  

6   海   24   1   復   42   19      宁六      60   37   18   云   601  

7   晟   25   2   茂   43   20   1   亘初      61   38   19   诒   376  

8   传   26   3   祥甫   44   21   2   陆   3   62   39   20   世   81  

9   休   27   4   彦华   45   22   3   寿   3   63   40   21   守   23  

10   熙   28   5   胜宗   46   23   4   凤   21   64   41   22   臣   2  

11   殷   29   6   起   47   24   5   霄   30   65         谟      

12   武   30   7   道通   48   25   6   传   33   66         显      

13   约   31   8   永昭   49   26   7   奇   15   67         隆      

14   仲祥   32   9   思礼   50   27   8   应祥   20   68         光      

15   荣保   33   10   远   51   28   9   思华   41   69         绍      

16   积宁   34   11   甫明   52   29   10   应   49   70         祖      

17   迪   35   12   祐   53   30   11   日   65   71         熙      

18   再兴   36   13   伯大   54   31   12   庆   45   72              

注:黄冈始祖亘初公迁徙繁衍黄冈22代人共计2661人,现有人口1156人。(含吴家墩、凡口、东沟一、新沟一、野猪竞、安徽南陵城郊是禹王城迁出)。      

 

 


      二. 鄂州佘氏资料

      一、(鄂州廷赞公支)资料修订说明

      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佘氏宗谱》自昭元公始至廷赞公支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定名为《鄂州佘氏宗谱》。

      本次资料的征集、整理、勘误由兆平(泰才)、植玉主持,大平(泰平)撰序并释义。子顺(泰顺)、从光(泰程)、植胜负责宗亲联络及资料征集。本次修订共增录30人(其中补录6人,新增24人)。

      《鄂州佘氏宗谱》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       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 ,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 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清道光年间,泰良公(鄂州白浒镇27世 统宗58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鄂州12世 统宗56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黄州13世 统宗55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本次修订后的《鄂州佘氏宗谱》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新一代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鄂州佘氏祖坟山为小南门外和尚桥殷家坡,后因鄂城钢铁厂修建炼铁高炉,祖坟迁至西山椅子山,一世祖廷赞公墓单立,其他宗祖合葬《佘氏宗祖》大墓。

      一九九五年四修宗谱时经查谱得知,现属新庙乡水月村田铺湾所辖之“佘山”(原名桂花园) ,久属佘氏门宗墓地,系在一百年前,由佘氏祖辈买下,用葬故人之用,故取名“佘山”。经族人佘太炎、佘金海主持签订了《关于佘氏门宗与水月村田铺湾为佘山坟地的协议》, 至此佘氏新老故人有个幽静的安身之所。

      鄂州佘氏与黄州禹王城佘氏同宗同源(禹王城始祖亘初公为廷赞公的叔祖父)同为復公后裔,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禹王城始祖亘初公廿世(统宗为43世,復公支为20世,起公支15世), 鄂州城区始祖廷赞公为廿二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17世),两地宗亲多次共修宗谱,特别是一九九六年四修宗谱使两地佘姓宗亲联系更为密切,亲情更浓。


      二、鄂州佘氏迁徙考

      鄂州佘氏源自铜陵。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 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以廷赞公为一世(统宗为45世,復公支为22世,起公支为17世), 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六百多年共十八世的资料皆有据可考。

      鄂州佘氏世序为: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57.裕 58.泰59.植 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69.昭70.祖 71.熙

      鄂州佘氏系可才公的后裔。(佘可才 字国器、行智十、号五松, 明朝大臣。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鄂州佘氏始祖 瓒 公,可才公次子,字廷玉,恭避祖讳,名廷赞 ,号日襄 ,太学生。明朝永乐元年(1403),可才公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上任,廷赞公随父赴黄州司教,娶武昌(今鄂州)名族,举子定居鄂州至今。

鄂州《佘氏宗谱》记载自西晋昭元公敕封雁门郡佘姓至今约六十余世的资料 。详列了以昭元公为始祖的统宗系目和以復公为一世的历代系目以及以廷赞公为一世的子系系目。至此鄂州佘氏由铜陵到鄂州的迁徙、繁衍一目了然。鄂州佘氏廷赞公支谱载共十八世619人,后裔约200人。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鄂州《佘氏宗谱》始修于咸丰庚申十年(1860)。以武邑(今鄂州)始祖廷赞公为一世,宗谱底稿均为开泰公(鄂州10世 统宗54世)手录秉仁公(字子善,鄂州7世,康熙年间手录本支宗谱)谱系笔传。

      鄂州《佘氏宗谱》二修于光绪辛卯十一年(1885)。清道光年间,泰良公(统宗58世鄂州白浒镇27世)贸游至安徽大通镇老籍祖祠捐款,请谱回武昌(今鄂州)。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香(德炘)、阶香(德森)(统宗56世 鄂州12世)二位前辈,不忘木生水源之恩,亲访黄冈禹王城佘家湾合修佘氏宗谱,深得懋维(统宗55世 黄州13世)老人的赞同。三位宗亲履霜雪、越山河,会商浠水、麻城、黄冈、新洲、鄂州、白浒镇六县市佘氏宗亲,历时七个寒暑于光绪辛卯十七年(1891)以復公为一世(拟将超、起、越三支合修),将超、起二公武黄、圻邑后裔合轴援成盛举,除麻城外五县宗亲谊联在一起。

      鄂州《佘氏宗谱》分别于民国庚申九年(1920)三修,丙子1996年四修,谱名为铜陵堂《佘氏宗谱》。宗谱均以復公为一世,白浒镇始祖坦公为九世祖,浠水始祖安裕公为十世祖,麻城始祖伯三公为十三世祖,黄冈始祖亘初公为二十世祖,鄂州始祖瓒公为二十二世祖。

      应《全球佘氏一家人》编辑部之约,同时也为了便于子孙寻根问祖,加强宗亲的联系,现依据1996年版铜陵堂《佘氏宗谱》将廷赞公支(鄂州城区)的资料整理为电子文档,为铜陵《五松佘氏宗谱》的子系(《五松佘氏宗谱》缺本支资料)。

铜陵、鄂州两座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因铜而齐名。铜陵为中国的古铜都,鄂州为中国的古铜镜之乡。 两座城市同在北纬30°线上,同为中国的省辖市,佘氏家族成为联系两座城市的使者和纽带。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沪渝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316国道、武九铁路穿境而过。鄂州国土面积1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万公顷。人口109万。

      市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 . 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鄂州为武昌鱼的原产地。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今鄂州)。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

      鄂州历史悠久,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鄂王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有两个武昌。一个是古武昌(鄂州),一个是今武昌(武汉市武昌区)。古武昌(鄂州)曾经有帝王之都的威严,风樯如林的显赫和商贾如云的繁荣。春秋时期,楚王封儿子熊红为鄂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鄂王城,湖北省的简称“鄂”由此而来;到了公元221年,吴王孙权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拔剑辟石,在这里告天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定都于此,改年号为黄龙元年,东吴立国60年间,鄂州作为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与现在南京并称“东都”和“西都”。高古而富饶的鄂州,由此而独领风骚一千七百八十余年!古今两武昌上下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以前,武昌府的府治就设在鄂州;宋元以后,武昌府、县之间又调过头来。

      民国2年(1913)武昌县改名为寿昌县,1914年改为鄂城县。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改为鄂城市,1961年恢复鄂城县。1979年鄂城县、 市分设,1983年成立鄂州市至今。

      鄂州佘氏为书香门第,自廷赞公始以教书育人立业,明清二朝谱中记载的有太学生19人,贡生4人、廪生5人、庠生9人、例赠中宪大夫1人、奉政大夫2人、奉直大夫2人、儒林郎2人、承德郎1人、宣德郎1人、修职郎6人、登仕郎2人、五品军功1人、同知衔1人、六品衔1人、州同衔2人、九品衔6人﹑候选训导9人。

      近现代佘氏家族人才辈出,参加过武昌首义,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佘子祥将军、湖北大学知名教授古文学研究专家佘大平、原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佘太云、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佘太和、空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桂霞、经济日报主编室高级记者佘惠敏都是从鄂州走出的佘姓后裔(仅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一大批佘氏后裔在鄂州本地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鄂州佘氏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健康发展。

      铜陵是全球佘氏宗族的祖居地,佘氏宗亲大部分源自铜陵佘家大院。据史料记载,佘姓起源于山西雁门关一带,后因北宋灭亡,外族入侵,佘姓宗族出于民族气节不事二主,在族人佘起的带领下,随南宋王朝迁徙至长江流域,定居在铜陵境内,以佘家大院为中心,东起金榔马仁山、西至大通和悦洲一带区域。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奋斗,佘氏宗族逐步在佘家大院一带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院人佘可才(鄂州始祖廷赞公之父)官至吏部侍郎,在朝中被称为天官,(1436年)继升左通政。之后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又在明朝连中三进士,名噪朝野。而佘敬中之子佘翘,为一代文豪,他的代表作《量江记》闻名全国,留传至今。

      清代康熙年间,铜陵佘家大院的举人佘合宗赴京赶考,适逢康熙帝五十大寿,佘合宗用寿联送贺。康熙行过祝寿典礼便去赏阅寿联,忽见其中有一副寿联,上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未有一朝一统四万里”,下联“五十年大寿,从今而后,还余九千九百五十年”,落款是铜陵佘合宗。康熙大悦,次日便召见佘合宗,钦赐进士,加封十府道台职。然而,满朝文武不服,认为铜陵名不见经传,其举人必才疏学浅。康熙便问佘合宗:“小小铜陵,有何独特?”佘合宗奏道:“铜陵虽小,乃八宝之地,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两句话就把铜陵虽小却物产丰富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从此,“铜陵虽小,八宝之地”的美誉便在朝野传开,并流传至今。

      佘家大院位于铜陵市铜官山东麓(现为郊区大通镇大院行政村),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喧嚣的都市景物紧密相连,相得益彰。山下惠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灵祐王庙金碧辉煌、香烟萦绕,山上目穷千里,长江如练,市容市貌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佘家大院原系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镇,始建于南宋初年,是随着佘氏家族由山西雁门关南迁至此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当年此处建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数百户高大气派的古民居、硕大的佘氏宗祠、造型别致的石拱桥以及古朴典雅的寺庙等。

      三、鄂州佘氏名人(收集整理中)

      一、佘可才

      鄂州始祖瓒公之父,明朝大臣。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授黄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二、佘子祥

      谱名 泰和  裕钦长子  字子祥 名式殼 号延  生于光绪15年11月5日(1889.12.7)

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湖北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四年(1908)优等毕业例奖增生。同年八月考入湖北陆军学校,宣统元年(1909)毕业,宣统二年考入陆军部第三预备学校, 宣统三年八月任学生军笫三营管带后被任命为陆军中学学监。1911年11月任学生军管带,甴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参加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砲科, 民国三年十月(1914)考甲等毕业,奉部令派归湖北第一师砲兵营充见习军官, 民国四年八月调第三混成旅砲营候差兼充学兵教官, 民国五年(1916)任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长兼砲营付营长。后调任湘省陆军部参谋,民国九年任湖南省第一专署署长兼衡阳清乡督办(禁烟特派员) 。

      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副军长兼笫三师师长。北伐战争结束后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日本投降后公不愿参加内战,弃甲从医。在汉口金同仁国药店挂牌座诊,救死扶伤。1946年9月当选为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

1947年在湖北省举行的第一届三次大会上, 作为湖北省中医工会请愿团团长向大会递送了《为争取中医药生存的请愿书》,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请政府设立中医署或中医管理委员会;二是无论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主管应由中西医分任;三是设立国立、省立中医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受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之邀出任湖北省笫一届政协委员, 1957年病逝于武汉。

      三、佘太云

谱名  泰云  裕琅长子, 生于辛巳年正月初十(1941.2.5)  一九五九年高中应征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信阳陆军学院本科毕业后任武汉军区总医院政委。一九八一年转业任武汉市社科院党委书记。

      四、 佘大平

      谱名  泰 平  裕鑫长子, 生于1943年1月6日   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班,文学硕士。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省民协三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社科联古代小说名著研究所副所长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著《忠义水浒论》、《草莽英雄的悲壮人生》及《草莽龙蛇话水浒》等,对《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尤其是忠义思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忠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平民大众当中的普及化、通俗化,为《水浒》研究的“忠义说”学派注入了新的内容。

      专著《马致远杂剧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元人马致远现存全部剧作。论文《关于〈长生殿的主题〉、《竟陵派“真诗说”散论》、《关于五十年代〈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思考〉等,对元明清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及流派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论文《谈谈高校教书育人的工作途径》、《谈谈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长期的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总结。


      五、 佘桂霞

      裕寿公长女 生于乙酉年八月十一日(1945.9.16) 一九六八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无线专业, 同年入伍, 长期从事国防军事科研工作, 现任空军第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技术四级(正军职), 大校军衔. 曾荣获全军科技二等奖, 多次荣立三等功。

      六、 佘太和

       谱名 泰和 裕智公三子    壬辰年腊月十三日(1952.1.9)生于湖北鄂州,任中共鄂州市委政法委纪检组长、市纪委监察局副局长(正县级),现退休定居北京。被中共湖北省委誉为“无所畏惧的反腐战士”,先后获得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60余次,其中2006年建党85周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以来每五年评选一次,每次200人,与全国劳模待遇相同,工资加两级,退休后基本工资100%)。2007年被授予“全国纪检监察十大标兵”(建国至今全国仅评过这一次纪检标兵)。

      2007年1月受胡锦涛、吴官正等接见、颁奖,并经胡、吴批示,中宣部发文,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所有新闻媒体于2007年6月16日《时代先锋》栏目统一宣传其事迹,所有报纸均登一版并配发照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多次接见与其合影,并为之主持报告会。中纪委、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百多家单位邀请其作反腐专场报告。2009年被评为CCTV感动中国候选人并播放专辑。其人其事已进入中共中央党史。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反腐精英榜”上,佘太和与包公、海瑞等15名古今名人并列,目前得票包公第一,佘太和第二(59万多票)。(打开《人民网》,在先后出现的目录中,依次打开: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反腐动员——精英榜,即见这15名古今人物相片姓名,或直接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9478/155156/index.html。)另在《谷歌》《百度》《搜狗》等任一搜索网站打上“佘太和”,搜索可见其许多情况。

      他反腐办案无所畏惧。在政法委纪检组,查办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的政法干警,他无私无畏,查办违法违纪案件79起,处理公检法司干警83名。多名区人大主任、区政法委书记、区法院院长、市检察院处长经他查处后受处分,几名法官被他查处后判刑。2003年,佘太和受命查办省委书记批示交办的“8.18”案件,带领公检法干警远追近攻,查扣了一批涉案车辆,抓获判处了一批涉黑团伙成员,为罪犯通风报信的看守所长和充当黑道保护伞的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也被双规、判刑。因办案得罪人多,被人打过两枪,枪声吓不倒,他继续坚持反腐斗争。

      他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反腐文章反映群众呼声。查处派出所滥罚款,写出小说《女人们的官司》,抑制了当时一些为钱办案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上访反映交警吃拿卡要,佘太和用了8个双休日,为上访司机开出租车暗访,发表了2万字的纪实小说《体验生活》,震动很大,交警支队积极整改转变作风。1997年群众举报市公安机关开办“金凤凰娱乐城”,容许卖淫嫖娼。时任市委书记批示查处,佘太和在市纪委书记带领下实地暗访,写出了《夜访金凤凰》,在《鄂州日报》发表后,被《湖北日报》转载,当时正在湖北考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在文章上作了批示,市公安局与娱乐城脱勾,金凤凰因此倒闭。李带报返京后中央作出了《禁止政法公安机关从事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决定》。

      他以公仆情怀融化上访群众心中的坚冰。接待信访七百余件,件件有回音。不仅为群众平反冤情,追回公检法的滥罚款,且坚决处理涉案干警,并向全市政法系统发出通报批评。市气门挺杆厂职工19次群体上访,堵塞公路,围堵市委。去过7批调查组没有解决。在职工要他去,市委派他去时,他带领调查组进驻该厂,在一间原来存放水泥的破库房办公,抓回了一些涉案人员,追回了一千多万元违法资金,一名法人代表和一名建筑商被逮捕判刑,几名厂干部被开除党籍,群众拍手称快,都说佘太和就是活着的“包青天”。

      他几十年如一日甘守清贫。虽为市委政法委班子成员,他没要专车仍然骑车。办案收缴过几十万元违法违纪现金都上交国库。追回的资金也都全部交还上访群众,从不接受谢礼。办案尽量节约,在宾馆组织“双规”,每天一餐面条、两餐盒饭。2002年带领公安干警到新疆追捕逃犯,为节省开支,不坐飞机坐火车,几天几夜吃方便面喝白开水。在新疆境内,也是挤大篷车,吃大排档,住招待所,来去十多天,三个人只用了六千元。2005年带队到黑龙江查案半个月,也是带去两万元只用了八千元。为保持廉洁,敲门不开,送礼不收,请客不去,住两室一厅的旧房,水泥地坪石灰墙,用的老家具旧家电,冰箱破旧得关不上门,他用一块吸铁石将门吸上。退休后挤住在女儿北京的几十平米小房里。他参加工作43年,其中在政法部门26年,从不利用职权徇私情。待业、下岗的的侄儿侄女、舅弟们要求他在公检法的基层单位谋个看门、开车、打字的临时工或联防队员的差事,都被一口拒绝,他怕帮了亲戚,欠下人情,将来有事查人家,挺不直腰板。那些年他先后送走了母亲、岳母、岳丈三位老人,都是悄悄火化,没有操办丧事受礼敛财。独生女儿过周岁、十岁、考取清华大学,都没有办酒收礼。

      七、佘惠敏  

      谱名 植敏  泰和之女 生于1978年4月3日   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

2003年进入隶属于国务院的部级单位《经济日报》,现为该报“科技新知版”主编、副高级记者职称。被评为《经济日报》十佳记者、优秀党员。

      在校和工作期间,已发表通讯、专访、述评等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并已出版书籍三部:译著《美国历届总统第一夫人传》、历史文化专著《仕女》、中篇小说集《扬州鬼》。

      八、佘云

      植楚长女  生于1981年8月24日    黄冈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高级中学。2006年3月被评为河南省民权县“三八”红旗手称号;河南省民权县优秀教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北区第四高级中学数学教师。

2011年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交的论文《浅谈数学课上的有效教学》被评为二等奖。同年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网络教研团队赛项》高中组数学二等奖;2012年在“青海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四、鄂州佘氏(廷赞公支)世序:

1.昭元 2. 考 3.酉 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11.殷12.武13.约14.仲祥15.荣保 16.积宁17.迪 18.再兴19.敏 20.廷玉21.钦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29.起 30.道通31.永昭 32.思礼 33.远34.甫明35.祐36.伯大37.念六

38.小十五39.万二 40.成一 41.荣四 42.宁六 43.士海44. 可才45.廷赞46.侣/偕47.泉

48.宇49.翼/先50.山51.秉/宗52.应53.日54.庆55.懋 56.德 57.裕 58.泰59.植60.云

61.诒62.世63.守64.臣 65.谟 66.显67.隆 68.光 69.昭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 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无传)  

道通【3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居和州 子一:坦公迁武邑白浒镇今鄂州白浒镇)

永昭【31-8】  道通公长子 为广东经略 娶朱氏

子三: 思信(字仲义 无传)  思礼    思绍(无传)

思礼【32-9】  永昭公次子  字仲仁 为扬州判  娶祝氏

子五: 逢 (公一公  居准西宗阳)  远(公二公  铜陵邓源派)

通 (公三公  歙县岩溪)   达 (公四公  居泾邑赤土)

迁 (公五公  居芜湖石柜)  因兵乱兄弟散处

远公【33-10】  思礼公次子  字巨川 行公二 起公五世孙 独居铜陵 年六十卒

遗言吾生平不好杀生但以蔬菜果素馔享可也至今伏腊之祭猷有遵者

娶汪氏 合葬马仁山金山

         子二: 甫明    甫义

甫明【34-11】  远公长子 字原善 行三十五  以邓源新宅可居

遂迁余自是盛昌大里号佘村

年六十卒 葬父墓旁  娶罗氏 葬仁丰石佛山

子四: 祐  祉   祜   五十二

祐 公【35-12】 甫明公长子 字景福 行细五 配氏失考

年六十卒 公妣合葬于二府君墓侧

子三: 伯大  伯三   伯六

伯大【36-13】  祐公长子  字处仁 配氏失考 年七十二卒 葬长冲

子五:念四 念六   念十三   念十八   念廿二

念六【37-14】  伯大公次子   年七十卒 葬长冲,

子四 :小三 小十五 小十八  小廿一

小十五【38-15】念六公次子  字仁仲,年七十卒,葬响山,

子三:万一 万二  万五

万二【39-16】  小十五公次子 字文用 太学生 授全椒令

以疾不就职年五十六卒 葬戴公山

子三:成一  成二  成六

成一【40-17】  万二公长子  年六十二卒 葬大门山,

子一:荣四

荣四【41-18】  成一公之子   娶翁氏,年俱八十卒 合葬大门山,

子三:安十  宁三  宁六

宁六【42-19】  荣四公三子 年七十八 卒葬大门山 娶鲁氏 续娶石洞盛氏

子三:士海  亘初(黄州禹王城始祖) 忠圣

士海【43-20】 宁六公长子   行相八 号永善

生元顺帝壬午年七月廿日 卒永乐丁亥三月廿七日

葬铜东麓  宣德五年诰赠奉政大夫(1342-1407)

娶盛氏 葬门前石山丑向  洪熙元年盛氏诰赠安人

子二:可民  可才 公以子可才贵

可才【44-21】士海公次子 字国器 行智十 号五松  明朝大臣

三岁丧母,五岁知书,十三岁游太学。永乐癸未(1403)恩科举人,年会试乙榜 ,授黄

州府学训导。丁外艰(父亲丧事) 服阕补襄阳府学原职后上疏愿试改官工部主事,调吏

部为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宣德二年(1427)为南京考功郎中,摄部事凡九年。正统

元年(1436)六月升通政司左通政。敕授中宪大夫。

生于洪武十二年己未年  卒正统七年壬戌年十一月十九日(1379-1442),

娶章氏 洪熙元年三月廿二日浩封恭人 闻讣亦卒 合葬铜官响山

子三: 珪   瓒(鄂州城区始祖) 琬

侧室陶氏  葬尖山上  子二:珙    瑾   女一:适建阳指挥解政

适鹿氏  葬松树墩    子二:琰(夭) 琳(夭) 女一:适举人王绅

鄂州廷赞公系目:(廷赞公为一世) (鄂州佘氏宗谱名册619人)

瓒公【45-22】   可才公次子 字廷玉 恭避祖讳 名 廷赞  号 日襄 太学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可才公乙榜会试恩科中举,授黄州府学训导,由铜陵到黄州府

赴任,廷赞公随父迁黄州司教,娶武昌(鄂州)名族,举子二,定居鄂州 为武邑县始祖

配叶氏 李氏 公妣合葬和尚桥殷家坡佘家山乾巽兼戊辰向 看山佃地人王义润

子二: 侣   偕

谱载   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黄州 庭训下 目趋数行笔墨  大家咸目为 公辅器

不利小试 援例入成均应秋闱 娶寿昌名族 举子二 公卿谢世 妣抚侣偕 痛所失

不忍远离  其兆隷市俚民籍 武邑祖盖自公始焉

注释:公幼英伟,随父可才公振铎(司教)黄州。 庭训下,目趋数行笔墨(一目十行)。大家(有声望的人士)咸目为(都认为)公辅器(栋梁之才)。不利小试(小考成绩一般),援例入成,均应秋闱(按照惯例参加乡试)。娶寿昌(鄂城原名)名族,举子二(生了两个儿子)。公卿谢世,妣抚侣、偕,痛所失,不忍远离。其兆隷市俚民籍(决定在当地落户). 武邑(鄂州古名为武昌)祖盖自公始焉。

                                               (佘大平  敬释)

《鄂州佘氏宗谱》(廷赞公支)记载共十八世619人,分别为:一世 廷赞公,二世2人,三世2人,四世2人,五世5人,六世9人,七世20人,八世(应)19人,九世(日)36人,十世(庆)44人,十一世(懋)52人,十二世(德)78人,十三世(裕)83人,十四世(泰)87人,十五世(植)93人,十六世(云)64人,十七世(诒)19人,十八世(世)3人。目前鄂州廷赞公后裔约200人。


      三. 鄂州白浒镇佘氏资料

      一、白浒镇佘氏世居考析(坦公支)

白浒镇佘氏,源自昭元祖,根植《铜陵堂》,世居白浒镇,《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一份子。自一世祖坦公适居于此始而今,历时800余年,后传33代。

      坦公,白浒镇佘氏支系缔造之祖,《佘氏宗谱》记载,上祖老籍为安徽大通镇,佘氏宗族的永成公之子(统宗为32世,復公支为9世,起公支为4世),太学生,约元中叶迁武邑,卜居神山乡白浒镇,德配汪太孺人,出于白浒镇汪氏宗族,公、妣卒合葬于白浒镇境内观音山寅山卯向,有墓葬存世。

      白浒镇位于长江南岸,古为武昌(寿昌)县治下的神山乡五里,今为鄂州市葛店镇辖区,含白浒镇、姚湖、黄矶三个行政村。据《武昌县志》《鄂州历史纪要》《一统志》《葛店史话》等文史记载,白浒镇“阔东西六里,南北两里。”平顶山西周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其中,三国时鲍家庄关索在此驻山屯兵。居中而峙的神人山为西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修道炼丹的地方。隋大业元年,县令羲士暄奉昭建城塘县城于神人山南,为纳银贡赋,滨江设置商埠。因长江上段有坐当地很有名气的白浒山,遂将商埠命名为“白浒镇”。自此在当地久有临江两白浒之誉。隋大业五年县治撤销,大业九年城废。隋亡唐兴,白浒镇商贾尽迁,商埠的商业景象无存,仅只少许住民留居。其后白浒镇一直作为一个历史地名而沿用。

      白浒镇,自唐初城废商消至宋及元代中叶,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远离集市,少有人居。但其境内有山有湖,自然环境隽秀而宁静,且历史遗存甚丰,文化底蕴深厚。我支始祖坦公选择此地而居,足以体现古时士大夫所特有的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文人风范。但随后移民渐增。据《葛店村塆史》记载,至明代中叶,白浒镇住民多达30余姓氏,户以百数计。不少是看中这块土地的丰富物产资源而来,一时长江中的捕捞营生争抢不绝,城塘湖内的种养官司不断,身处其中的白浒镇佘氏支系二十世祖君命公不安于乡野是非,遂准次子益知公迁居岡邑堵城(今黄州),携长子永吉公迁至城塘湖南畔重新建居。以《佘家塆》隶籍神山乡五里,在白浒镇这块土地上,增建了一个以佘姓为名的塆落。但一直以来《佘家塆》只是官方的籍名,而佘氏先祖自称的“溜家地”则在民间广为人知。佘字本地方言读音liù。

      白浒镇佘氏支系自君命公迁居新址,宗族遂渐出现了昌盛的景象。由此也演绎出一些光怪离奇的神话故事:人们把相邻的范(饭)彭(盆)熊(雄)黄(璜)几个姓氏的塆子拼联起来加以戏说,越说越奇,越传越广。据考证,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虽然明显的荒诞,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佘、范、彭等姓氏先民在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昌盛和苦难。几个姓氏的先祖都是业儒出身,本来相安无事,历史上除了故事的戏说之外,没有任何恩怨的记忆。但由于塆子都在长江边岸或城塘湖畔,平年尚可自安,若遇洪涝灾害加之常常伴有的瘟疫,在那个历史条件下,都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面临灾难,有的选择逃离,有的选择迁徙。如在某年,临近的一个范姓人居住的塆子,一年之内18位“佳”字辈的先人就折损了11位,6位外迁,仅一位留居了下来;彭姓人的塆子不得已而全部迁离。而我佘氏先祖凭着坚守故土家园的一份执着,始终不离不弃,为佘氏宗族传延了一支血脉,为《全球佘氏一家人》大家庭哺育出一支白浒镇佘氏成员。应该是白浒镇佘氏支系列祖列宗的不朽功德。

      白浒镇佘氏支系分谱纂修于道光丁未年(1831),收录在谱的有坦公支下的后裔26世先祖。二修于光绪辛卯年(1891),三修于民国庚申年(1920),公元一九九六年与黄州、新洲、浠水、鄂州等地支系合修,四修的《佘氏宗谱》收录了白浒镇佘氏支系共33世436人,分别为:

      一世坦公、二世1人、三世1人、四世2人、五世1人、六世1人、七世1人、八世1人、九世2人、十世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2人、二十二世5人、二十三世16人、二十四世21人、二十五世27人、二十六世45人、二十七世54人、二十八世41人、二十九世29人、三十世56人、三十一世67人、三十二世35人、三十三世1人。

      宗谱的代传记录,反映出白浒镇佘氏支系发展的缓慢,同时也体现出先祖一路走过的艰辛历程,在那漫长的历史时期,列祖列宗生活在一个宁静但也十分封闭,且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里。还是走出了始祖坦公、四世祖羽皇公、七世祖伯玉公、十六世祖立勋公四位太学生;九世祖明清公一位恩进士;二世祖楚望公、五世祖月林公、十三世祖正尚公、十八世祖乐文公、乐武公、二十世祖君镕公、君命公、二十一世祖永吉公等八位邑痒生;六世祖紫峰公、九世祖明达公二位郡增生和十世祖信贤公一位邑廪生。

      白浒镇佘氏后裔在近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曾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据史料记载,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城塘湖北畔的神人山是中国军队江南要塞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为抗击日寇,同时也打击长江以北的新四军五师,一时山上炮台碉堡林立,佘氏人居的周围到处都是兵营,差役不断。葛店又是保卫武汉的重要门户,中、日军队在此激战,葛店陷落后,日军占领了整个要塞,更是置周边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进驻神人山江防要塞,散兵游勇横行于乡野。直到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江北叶家洲南渡白浒镇,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事才宣告结束,我佘氏后裔亲身经受和见证了那场血与火的历史。

      进入现代以来,白浒镇佘氏后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进步。佘氏后裔继承和弘扬祖先热爱家园的传统,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和改变自身的生活环境。一九五四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住房和田地全被淹没,洪水退却以后,我佘氏子孙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坚持生产自救,并聚全力在长江边上围筑了一道堤坝,使得住房和40余亩农田不再遭受洪水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自此,白浒镇佘氏后裔开始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有所作为和建树,主要有:

佘云生(稳生):解放初期,参与长江中心的沐鹅洲垦洲,创建了沐鹅洲农场,担任场长20多年。

佘诒胜(大胜):合作化时期,率先组建黄矶农业合作社,以后长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到1978年去世。

佘世发(海林):1961年时十六岁考入北京军事学院,后任航天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2004年退休。

佘世池(三池):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湖北大学教授。

佘顺云(和舟):鄂州市三江师范毕业,曾任鄂州市华容区纪委书记兼监察局长

佘洲云(德洲):任职鄂州市华容区工商管理所所长。

      至今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白浒镇佘氏后裔有史以来一直是一姓一塆而居,现为葛店镇黄矶村十一村民小组,1991年在鄂州电厂的建设中,所住的塆子被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小区仍挂有公安户政部门颁发的《佘家塆》标识,民间仍叫“溜家地”。土地被电厂建设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户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开始了或工或商的生活。但无论是工作在外还是早已入籍于外的佘氏子孙,始终把根出白浒镇佘氏引为自慰自豪,始终视己身出自于白浒镇佘门,始终称自己为白浒镇佘氏的子孙。惟愿全球佘氏一道,为共建一个文明和谐,有贡献于国家、有奉献于社会的全球佘氏大家庭而努力奋斗。

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三十世孙诒年(万年)敬撰


      二、佘家塆(溜家地)

      在鄂州电厂煤灰运输公路的北部终点,有一个现代人称为佘家塆的自然村,早年时塆名叫“溜家地”。说起溜家地,多少年以来,乡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白浒镇的城塘湖畔有两个相邻的塆子,一塆姓范,另一塆姓彭,两个塆子人丁兴旺发达,生活安定红火。但不知何时,两塆不远的一片隐蔽的坳垱里住进了几户姓佘的人家,开始都不以为然,可过了不多久,范家人经常看到做好的饭菜被一条大蛇偷吃一空,彭家人也发现一条大蛇酒足饭饱后在盆子里酣睡。塆内的鸡鸭六畜常常不见踪迹,两姓人顺势寻找,发现丢弃在坳垱子边坎地里的鸡毛、猪鬃,大蛇越来越肥大,大到盆子盛装不下。经阴阳先生的指点,彭姓人搬迁到三里开外的一个高墩子的地方重新安身,范家塆也随之败落,只得邀请亲戚吴姓人进塆结伴居住,并将塆子更名为“笃吴范”,以谐音“毒无饭”警告大蛇不要再来骚扰,但收效不大。大蛇仍然有恃无恐,骚扰和侵袭仍不间断。就在吴范人苦于无力对付的时候,溜家地左上方一个姓熊的塆子壮大了起来,同时右前方不远处的黄姓塆子也迅速扩展开来,熊(雄)黄(璜)左右相挟,大蛇瘫软了,只好溜回到坳垱子里躲缩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吴范塆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溜家地也逐渐衰败成只有上十户人家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佘家塆是塆子的官方籍名,民间仍然叫溜家地。现为黄矶村辖下的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城塘湖西边的一块坳垱子地方。塆子不大,十来栋土砖平房门朝北而建,看来很不符合乡间民居建筑的风水要求。背后是一道20多米的高坡,前方200米就是长江,一道不很高的围坝把塆子和塆前的40多亩水田圈围起来,形成一道抵御江洪的屏障,塆子显得非常封闭,唯一可以通向外面的只有塆子东边的一道弯弯曲曲百多米长的蛇形小路。

      据《佘氏宗谱》记载,西晋时,将军昭元公因军功受姓于山西雁门,中华万姓之林始而有佘,其后发祥于安微铜陵,到明代洪武年间,奉旨迁徙来鄂,散居于麻城、黄冈、阳新、鄂城等地。起公房下四支房坦公迁移到白浒镇入籍。坦公后裔将所住塆子取名为“溜家地”,倒也不失风趣文雅。自始祖坦公以后几百年来,受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塆子的发展不大,一直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全都姓佘,《佘氏宗谱》由居住在黄冈的长房主持,历经了四修,佘家塆的四房坦公支系参与了历届的修谱活动。厚厚一本专序坦公房下先人的传述,不见有入仕的功名记录。全都是先人们乐道安贫,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历史的记载。

      全国解放以后,现代文明给这个原本闭塞的小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佘家塆人开始走向社会,融入到现代文明生活建设的各个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第一个走出塆子到沐鹅洲垦荒的佘稳生,为日后沐鹅农场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一直担任农场场长直到七十年代农场拆销。1961年只有16岁的佘海林考入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七机部属单位,直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生产部总调度室主任职位上退休。80年代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系的佘三池,现为武汉无线电专科学院的高级讲师。抓住电厂建设机遇自主创业的佘幼成、佘小货的企业已发展到常年用工30多人,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也实现了自己劳动致富的目标。在这个只有百多人的塆子里,先后有2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有7位国家公务员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现在的佘家塆在1991年电厂建设中整体搬迁到原来塆子后的一片高地上新建了一个居民小区,全都是二、三层的楼房。土地被电厂征用后,一部分青年被安置进了工厂,其他在籍居民享受着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选自《葛店村塆史》——葛店镇人民政府主编

三、鄂州白浒镇佘氏(坦公支)世序:

1.昭元  2.考 3.酉4.宁 5.拊  6.海  7.晟  8. 傳 9.休  10.熙 11.殷 12.武13.约14.仲祥 15.荣保 16.积宁  17.迪 18.再兴  19.敏 20.廷玉  21.钦  22.荣华23.志  24.復 25.茂  26.祥甫 27.彦华  28.胜宗 29.起 30.道通 31.永成32.坦(白浒镇始祖) 33.楚望  34.东阳 35.羽皇 36.月林 37.紫峰 38.伯玉 39.吉士 40.明清   41.信贤 42.刚 43.道 44.正尚 45.宁寿 46.启明 47.立勋 48.安康49.乐武 50.琏湖 51.君命 52. 永吉(应) 53. 国瑞(日)  54.庆  55.懋 56.德  57.裕  58.泰  59.植   60.云

61.诒 62.世 63.守 64.臣 65.谟  66.显 67.隆  68.光  69.昭 70.祖 71.熙


统宗系目:(昭元公为一世)

昭元【01】  顽公之子  字君章     西晋吋登第   为镇海大将军节度使

征伐有功敕赐雁门郡佘姓   夫人姚氏     子一:考

考  【02】  昭元公之子 字荣兴  配汪氏             子一:酉

酉  【03】  考公之子   字海寿  为山阴令  配宋氏   子二:宏(早逝)  宁

宁  【04】  酉公次子   字永明  登进士第  配吴氏   子一:拊

拊  【05】  宁公之子   字清之  为太尉    配王氏   子一:海

海  【06】  拊公之子   字宗文  为海宁令  配章氏   子一:晟

晟  【07】  海公之子   字德荣  为左司马  配谢氏   子二:傳 仁(居江西)

傳  【08】  晟公长子   字福明  江庄宋孝武大明中拜司空  配潘氏  子一:休

休  【09】  傳公之子   字继宗  为河南守  配章氏    子一:熙

熙  【10】  休公之子   字朝宗  为蓝田令  配江氏    子二: 活(迁处州) 殷

殷  【11】  熙公次子   字子期  为饶州判  配胡氏    子一: 武

武  【12】  殷公之子   字远宁  为鄱阳令  配章氏    子一: 约

约  【13】  武公之子   字文父  为荥阳守  配童氏    子二: 仲兴(官居浙江) 仲祥

仲祥【14】  约公次子   字令员  为海宁令  配徐氏    子一:荣保

荣保【15】  仲祥公之子 字子厚  唐益州刺史 原配姚氏 续配周氏

子三:积宁 积宏(居福州) 积宗(无考)

积宁【16】  荣保公长子  配许氏         子二:远(居汴州) 迪

迪  【17】  积宁公之子 字子柄  配程氏  子一:再兴

再兴【18】  迪公之子   字光冕  配何氏  子一:敏

敏  【19】  再兴公之子 字接荣 为太史  配范氏

子三:廷秀(无考) 廷玉   廷芳(无考)

廷玉【20】  敏公次子   字思玉 为浮梁县丞 配李氏

                        子三:钞(无考)   钦     钟(无考)

钦  【21】  廷玉公之子 登唐进士第 为国子博士  配崔氏  

子五: 荣华   荣助(夭)明(迁莆田泉州顺德)

                             院(迁广东潮州)    大鹏(迁徽州)

荣华【22】  钦公之子    为中书舍人 配戴氏

                            子二: 志   词(字原名 居睦州)

志  【23】  荣华公长子  字原兴 为遂安簿 配杨氏  子一: 復

历代系目:(復公为一世)

復公【24-01】 志公之子   字来英  娶姜氏

                       子二:茂   海(字景和 居湖广 子融甫)

茂公【25-02】 復公长子   字景荣  娶汪氏

                      子二:朝甫(无传)  祥甫

祥甫【26-03】 茂公次子   字有道 为清溪县掌教  娶王氏

子二:彦华  彦成(无考)

彦华【27-04】 祥甫公长子 字尚体  娶唐氏

子二:胜寀(迁广东)  胜宗

胜宗【28-05】 彦华公次子  娶江氏     子二: 超   起

起公【29-06】 胜宗公次子  一名真公, 字邦及 居马仁山与超公同居铜陵,

宋朝一门义聚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载姓氏谱 娶章氏  

子三: 道本(迁靖州)  道通    道立

道通【30-07】  起公次子  为迪公郎  娶钱氏     子二:  永昭   永成

永成【31-08】  道立公立子(道通公次子)居和州  子一: 坦

白浒镇系目:(统宗32世  復公支9世  坦公为一世)

坦 公  (32-09-01)

永成之子 迁武邑(今鄂州)白浒镇  太学生

配汪氏   公妣卒合葬观音山寅山申向

子一:楚望


      白浒镇《佘氏宗谱》收录共33世436人。分别为:一世 坦公、二世(楚望)1人、三世(东阳) 1人、四世2人、五世(月林)1人、六世(紫峰)1人、七世(伯玉)1人、八世(吉士)1人、九世2人、十世(信贤)1人、十一世2人、十二世4人、十三世2人、十四世2人、十五世3人、十六世(立勋)1人、十七世2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3人、二十世4人、二十一世(应)2人、二十二世(日)5人、二十三世(庆)16人、二十四世(懋)21人、二十五世(德)27人、二十六世(裕)45人、二十七世(泰)54人、二十八世(植)41人、二十九世(云)29人、三十世(诒)56人、三十一世(世)67人、三十二世(守)35人、三十三世(臣)1人。



分享按钮>>河南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本香集团参观学习
>>【闫氏网新闻】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闫马村闫氏族谱